讀書挑戰第一週-勝出:價值投資的獲利之道

為什麼挑這本書

做為第一本讀書挑戰,我還是先讀一個投資相關的書籍XD
本書其實講述了筆者實際投資後,花費幾年時間才了解的東西,例如市場預期、能力圈不是【越大越好】…等,太多東西好說了

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無論是觀念還是企業分析都講的很齊全。不過這並不建議讀者照抄書中方式 ,尤其是他分析企業的各種表格,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分析內涵。投資新手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有可能看不懂或沒感覺,這是正常的,投資個兩三年後再閱讀或許就能懂了。

評分:整體評分:5/5 內容深度:5/5 易讀性:5/5 認同程度:5/5

Photo credit: 博客來

心得

本書架構主要區分為三個部分:投資、企業分析以及市場

筆者覺得這個作者最大的特色是他雖然有15個章節,但其實更多是以短文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讀者再閱讀的時後,不會有太多心理障礙,可以層層遞進的閱讀。

在投資的部份,作者點出了投資者其實同時面臨了三大困難: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市場定價的複雜性以及人性弱點。

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基本面投資人,在理想上不僅是個行業專家(能判別企業的風險),還必須了解市場預期以及成功克服心理障礙。很多專家在投資上可能真的「看對了」,但卻因為害怕或其他種種原因沒真的「做對」,甚至一直空手看戲到最後。

只有充分理解自己的弱點,遵照能力圈的投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能力圈方面,也不是能力越廣的人越厲害,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資專家」什麼都可以說個30分鐘,那麼他通常就不是真的懂。另一點就是當自己在一個行業知道的越多,就會越感知道自己能力的侷限,但同時也越能判斷自己的獲利與損失是否來自於自己認知的正確與否。

在這裡並不是說行業專家都很會投資,或是投資一定要成為行業專家,而是充分了解投資的公司只是進入投資的第一步,之後還有市場預期、基本面黑天鵝事件(如這次肺炎)以及投資上的心理素質需要克服。

最後,筆者覺得本書提到了一個最重要的重點,價格上的安全邊際只是暫時的,商業模式、企業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才是真正長期的安全邊際。根據統計,短期上估值的變化的確是投資人主要的獲利來源,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5年10年,真正帶給投資人獲利的其實是基本面成長以及股利配發。

在企業分析的部分,筆者就不多說,太多詳細的分析檢查表,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看書。但筆者一定要提他的核心概念,企業分析絕對不是純量化的分析,而是要結合公司經營的策略與這個策略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也就是筆者每次被問到如何分析一個企業時,一直反覆提的:他在做什麼?他怎麼做?結果如何?

唯有結合營運及財務的分析,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企業分析。

在市場部分,作者提到幾個不錯的觀念,在此部分列舉:

1、市場預期是投票機
很多人說:「買在預期、賣在實現」就是這個道理,當市場已經Price in未來預期會很慘的時候,等真的很慘的數字公布後,公司股價反而不跌了。

這也是股票市場好玩的地方,投資人不能把市場當笨蛋,只有「自己」看到公司即將面臨營收暴增或暴跌,實際上市場就是投資人預期的共識。

以2020年這次肺炎為例,當新增確診病例達到高峰時,市場早就開始漲了,因為市場首先看到的是「新增確診病例的成長速度趨緩」。

2、投資新手不會看估值主要原因是對企業與市場的不理解

估值的前提是對於企業及市場預期的理解,許多投資人之所以不得其門而入,往往是因為對於這兩個前提不理解。

例如為什麼有些高估值的成長性企業,股價還是一直漲,與大家一直被教導的「均值回歸」完全不同,或者是一些低估值的企業,最終不是股價回升,而是價值毀滅。

3、極端情境才是投資機會

作者認為只有最極端的估值出現時,才是真正的投資機會。我們在承平時期或許很難判斷一家公司高估或低估,但在極端事件發生時卻很容易,例如2018年隱私事件時的FB、Dell上市前的VMware以及2020年3月的暴跌。

重要的不是精確計算公司的價值,而是知道公司與價值的距離。

結論

本書說的東西不算簡單,更多是概念上的翻新,如果一次看不懂,建議可以多看幾次。

一起加入其他 1,689 位訂閱者的行列

歡迎使用Email、或是到FB粉絲專頁訂閱我們的文章,與我們互動:P

發表留言